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刊 1984年创刊 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 ISSN 1006-6101 CN
  • 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本期目录

陈戎女
摘要29 PDF(1498KB) (
2023, 0 (3): 1–1
陈戎女
摘要29 PDF(1803KB) (
2023, 0 (3): 2–19
翻译是全过程的戏剧跨文化研究(译、编、演、传)的首要环节。古希腊戏剧被译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最初新文化运动中作为纠偏西方现代性的古典经典的引入,到21世纪仍不断复译的古典戏剧,重生与互化深刻嵌入古典戏剧在中国的跨文化翻译之途。古典戏剧的汉译,既有译入汉...
周云龙
摘要29 PDF(1514KB) (
2023, 0 (3): 20–32
霍米·巴巴就殖民情境中模仿行为的论述,展示了跨文化遭遇中身份的流动性和虚构性,为跨文化戏剧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并对东方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分析模式构成有益的补充。但巴巴对“替补”逻辑的不彻底运用,使其论述仍然预设了白人文化的起源性质。周蕾进一步揭示了身份形...
范方俊
摘要29 PDF(1491KB) (
2023, 0 (3): 33–44
中西戏剧中的异国形象研究属于广义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一个分支。与比较文学形象学从客观现实转向主观幻象的学科史相一致,中西戏剧中的异国形象研究重心,不是探究异国形象与世界的外在关联的客观性或真实与否,而是说明创作主体如何建构异国形象的主观性或想象性质。其揭示异国形...
许双双
摘要29 PDF(1653KB) (
2023, 0 (3): 45–59
19世纪英国汉学家德庇时翻译的《老生儿》是首部直接从中文原典译为英文的元杂剧,也是欧洲第一部中国“喜剧”译本。《老生儿》是作为“纯文学”被译介给英国读者的,但当时英国知识界对《老生儿》的接受裹挟着中英两国复杂的外交、贸易语境。长期以来,英国人将《老生儿》视为解...
杨风岸
摘要29 PDF(1434KB) (
2023, 0 (3): 60–69
对“文化”概念的相对忽视和片面解读,折射出跨文化戏剧研究因过度强调二元对立和去语境化的分析模式而遭遇的困境,从而为重新解读并借鉴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理论提供了契机。威廉斯“文化是平常的”“共同文化”“文化霸权”和“感觉结构”等概念,或致力于消解文化等级边界,或客...
郑芳菲
摘要29 PDF(1509KB) (
2023, 0 (3): 70–83
跨文化戏剧理论自1970年代兴起以来,经过了一个由注重文化主体性到探究文化主体间性的过程。“戏曲莎剧”作为跨文化戏剧的一种,也经历了一个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相似历程。本文在大致梳理跨文化戏剧理论的发展和戏曲莎剧实验的基础上,基于豫剧《天问》的个案分析,尝试性地...
陈睿琦
摘要29 PDF(1656KB) (
2023, 0 (3): 84–96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因其热烈的情感与反叛精神,在清末民初到五四时期的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同于梁启超、鲁迅等人对拜伦的赞美,王国维解构了作为英雄豪杰的拜伦形象,并对他持有审慎的态度。王国维的拜伦观既源于对叔本华思想的接受,也与他自身的诗学体系与文化选择息息相关...
关琳琳
摘要29 PDF(1563KB) (
2023, 0 (3): 97–113
“中庸”是周作人人生观念与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高频范畴,生活中的“苦茶主义”、散文中的“平和冲淡”、思想中的“新村主义”均可视为其“中庸”思想的外溢与延伸。“中庸”观念对于周作人而言是多方思想资源融通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一方面,对蔼理斯的接受是另一方面。后者...
王贺
摘要29 PDF(1777KB) (
2023, 0 (3): 114–124
本文考察《国民新闻》载“马歇尔作、蚁镌砾译”的“约翰多帕索士”的译者身份、所据原本及此文之研究价值等三方面问题。指出“蚁镌砾”并非学界前此所认定的穆时英,“约翰多帕索士”的原本为玛格丽特·马歇尔(Margaret Marshall)1940年所撰评论“荒野上的...
朱梦梦
摘要29 PDF(2839KB) (
2023, 0 (3): 125–140
徐卓呆的科幻小说“人造人种”(1923)一直被称为其原创,而《罗素姆万能机器人》(R.U.R.)这部非常重要的早期科幻剧本则是被认为在1980年由《世界文学》杂志以“万能机器人”为名译介到中国。然而,通过史料挖掘和文本细读,本文再现了R.U.R.的跨国文本旅行...
张佳玲
摘要29 PDF(1552KB) (
2023, 0 (3): 141–156
余华及其作品已经成为中德两国文化交流的一条珍贵通路。尽管《活着》往往被视为余华在德国的起点,但早在1989年,他就以《河边的错误》在原联邦德国实现了非正式登场。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在两德统一之前多受意识形态宰制,而在1990年以后,市场的导向作用逐步增强,余华无...
胡文婷
摘要29 PDF(1825KB) (
2023, 0 (3): 157–179
《明心宝鉴》作为明清时期最为流行的通俗读物之一,收录了700余条儒释道格言,其中夹以民间谚语,并在16世纪便西传欧洲。事实上,该书最早的西方译本不仅有高母羡(Juan Cobo)的《明心宝鉴》(Beng Sim Po Cam),还有近期发现的罗明...
吴建广
摘要29 PDF(1803KB) (
2023, 0 (3): 180–201
《中德春秋与昼夜之时序》是德意志诗人歌德对中华文明长期追踪和自主研究的最终诗学成果;中华文明的时序之常道在德意志视域中得以彰显;组诗在存在论意义上将生命的终极涵义安放在时序-节气的文明之中,由此扬弃欧洲近代以来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之间纠缠不清的二元主义。歌德属于...
麦永雄
摘要29 PDF(1491KB) (
2023, 0 (3): 202–215
在东方美学当代化与国际化的进程中,著名的日籍美国学者唐纳金的日本美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增殖性。唐纳金不仅英译了日本文学经典《徒然草》,还对其进行了富于启迪性的阐发与归纳。唐纳金的日本美学观集中体现在其所提炼的四大特征:“暗示”“不规整性”“简素”和“无常”。...
Ding Ersu
摘要29 PDF(1696KB) (
2023, 0 (3): 216–235
自亚里士多德发表《诗学》以来,理论家就悲剧艺术的本质一直争论不休。总的来看,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大致可归入三个方面:悲剧人物、悲剧成因和悲剧效应。就悲剧创作历史而言,我们不仅目睹了悲剧人物的平民化,而且见证了将苦难与人的过失、神的安排、道德冲突或生命意志联系起来...
张汉良
摘要29 PDF(1585KB) (
2023, 0 (3): 236–251
要探讨“诗辩”这种特殊文类,论者或可把它纳入更广大的“语用”范畴,进而检视语言一般的结构和规则。根据语用学的观点,“诗艺”与“诗辩”为一体之两面,诗艺的立论基于诗辩的破论;诗辩凸显对话结构中互为主体的话语践行,而诗艺则关注发言者的命题内涵。雪莱的《诗辩》回应友...
段颖杰
摘要29 PDF(1623KB) (
2023, 0 (3): 252–263
柯勒律治在《文学传记》中区分了两类诗歌:一类“关注超自然人物和角色”,另一类“为日常事务赋予新奇魅力”。他的区分标准是读者阅读诗歌时是否需要“自愿悬置怀疑”。在他看来,前一类诗歌的卓越之处来自“情感的戏剧化真实带来的趣味”,它为虚构的诗意幻想蒙上真实的面纱,他...
张辉, 宋炳辉
摘要29 PDF(1337KB) (
2023, 0 (3): 264–265
高永
摘要29 PDF(1518KB) (
2023, 0 (3): 266–270
钱屏匀
摘要29 PDF(1557KB) (
2023, 0 (3): 271–274
乔丽丽
摘要29 PDF(1614KB) (
2023, 0 (3): 275–280
陈嘉豪
摘要29 PDF(1384KB) (
2023, 0 (3): 281–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