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刊 1984年创刊 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 ISSN 1006-6101 CN
  • 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本期目录

赵毅衡
摘要29 PDF(1065KB) (
2024, 0 (2): 1–1
赵毅衡
摘要29 PDF(1641KB) (
2024, 0 (2): 2–15
本文讨论为什么皮尔斯的pragmaticism应当理解为“符用论”。哲学史上关于词语符号与对象如何连接(即理据性问题),辩论绵延几千年,至今留下很多问题。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犹豫,后世学者,从索绪尔到皮尔斯,也各执一词。从“全无理据”,到“有大量理据...
陈文斌
摘要29 PDF(1729KB) (
2024, 0 (2): 16–33
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形式”一词挑起的分歧多于共识。作为文艺研究的重要命题,“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考辨又引发诸多论争。回到“形式论”,揭开“形式”的形式之谜,既是检视并回应问题争议的理论需要,也有直面并诠释当代艺术变革的现实价值。本文以中西形式论的比较为中心...
彭佳
摘要29 PDF(1624KB) (
2024, 0 (2): 34–49
“美感”的出现源于心物共感,而共感产生的基础是作为广义媒介的身体。媒介是勾连、整合、中介和形构世界的存在,其具身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美感的发生方式。在共感美学的整体框架中,按照身媒、身媒与语言媒介的转译、身媒和其他媒介的融合三个向度,共感可以分为心物共感、物类...
于广华
摘要29 PDF(1644KB) (
2024, 0 (2): 50–68
“气韵生动”概念自诞生以来,其意义内涵不断变化,难以明确界定。从符号美学角度来看,“气韵生动”命题主要处理艺术符号的“动势”品质相关问题。但“气韵生动”这种艺术动势有其独特性,气韵“动势”贯穿着艺术符号的符形、符义、符用三个意义维度,将艺术文本、宇宙自然及社会...
方小莉
摘要29 PDF(1509KB) (
2024, 0 (2): 69–82
本文以中西奇幻文学经典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探讨奇幻文学如何通过特定的叙述模式来实现其社会化功能。奇幻小说通常包含一种“任务—努力—成功”的肯定性结构模式,主人公响应冒险的召唤,开启一段英雄之旅,历经考验之路,最后完成使命并获得奖赏。叙述者将社会认可的特定价...
兰兴
摘要29 PDF(1656KB) (
2024, 0 (2): 83–96
炼丹术与炼金术都是重要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在中国炼丹术还是西方炼金术中,象征符号都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承载这些象征符号的炼丹(金)文献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符号学研究的绝佳文本。在符号学研究日新月异的今天,中西学者虽已认识到了炼丹(金)文献中符号表现的重要性,但是...
乔丽华
摘要29 PDF(1777KB) (
2024, 0 (2): 97–116
“寂漠”初刊于《河南》第八期,译者署名“独应”,收入《域外小说集》后改题为“默”,译者署名周作人。本文首先考察了周氏兄弟1905年以来对爱伦坡的介绍、“寂漠”开篇所引希腊诗人阿尔克曼的诗句的翻译,并重点考察了“寂漠”译文中部分语词与鲁迅的相关度,同时比对了“寂...
郑依梅
摘要29 PDF(1821KB) (
2024, 0 (2): 117–145
鲁迅的易卜生接受史深深地植根于易卜生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又推动着中国文坛接受易卜生的程度不断深化。自留日时期起,鲁迅始终对易卜生笔下勇猛孤立者“斯托克曼”怀有强烈的灵魂共鸣,这构成他早年理解其文学的中心。而在1928年易卜生诞辰百年纪念之际,鲁迅接触到有岛武郎和...
黄若泽
摘要29 PDF(1718KB) (
2024, 0 (2): 146–163
老舍的《骆驼祥子》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因屡经翻译而成为中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品。不过,以往对《骆驼祥子》英译的考察多限于以小说为主要形态的文本解读,忽略了这个中国洋车夫故事在不同媒介之间的传递与演变。本研究发现,在“二战”结束后几年间,《骆驼祥...
徐臻
摘要29 PDF(1732KB) (
2024, 0 (2): 164–180
大革命前后有诸多台湾地区学生到祖国大陆或前往国外求学,他们在积极投身两岸的革命事业、组建革命团体的同时,从事文学翻译工作。其中张我军、李万居和张秀哲是代表译者。他们的译作在婚恋题材的处理上蕴含了明确的革命意识或左翼色彩,而台湾留学生的革命主张各异,又为其译作注...
潘建伟
摘要29 PDF(1602KB) (
2024, 0 (2): 181–196
钱钟书的“诗可以怨”在文末留下一个疑问,即中西方普遍贬低“欢愉之辞”而肯定“穷苦之言”的原因何在。事实上,在钱氏的著作与笔记中对此已有回答:悲怨容易深入、强烈持久、复杂丰富,并与愉悦存在着辩证关系,在艺术之助力下能转化成审美情感。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而言,诗是语...
蒋浩伟
摘要29 PDF(1711KB) (
2024, 0 (2): 197–216
朱光潜在早年不同时期的诗学著述中对克罗齐的“直觉说”与立普斯的“移情说”有着不同程度的混用和改造。在挪用和改造的过程中,朱光潜也逐渐形成了自己一套颇为完整融洽的主客观统一诗学体系。不过,这一建立在西方主客二分思维之上的主客观统一诗学,在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的主客不...
黄桂波
摘要29 PDF(1771KB) (
2024, 0 (2): 217–236
论文从诗文创作维度整体审视维新派人士黄遵宪、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南洋思想行旅。经由分析可知,在维新运动三个阶段(开始前、发展中、结束后),黄遵宪、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各自因“官方委派”“政治通缉”“组团赴欧”而南渡南洋后,以诗文创作分别进行“海外侨居地”“天南蛮地”“...
乔清泉
摘要29 PDF(1542KB) (
2024, 0 (2): 237–250
美国作家项美丽旅居上海期间(1935-1939)为《纽约客》杂志创作了一系列短篇中国故事。这些文本的生产和流通连接了上海本地双语文化与美国女性通俗文学两个文化场域。本文在项美丽与上述两种文化场域的关联当中,考察其短篇如何想象女性侨民的文化身份及其呈现出怎样的世...
王吉
摘要29 PDF(1560KB) (
2024, 0 (2): 251–265
20世纪初期的国文(语)教科书,不仅是推动母语教育和汉语革新的重要凭借,也承担着涵养文学兴趣、启蒙民族意识、拓展文化视野等多重使命。1922年“新学制”公布实行以后,随着白话文的推广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译介或改写外国文学或非文学作品已然成为编选国文(语)教材的...
刘锋杰
摘要29 PDF(1565KB) (
2024, 0 (2): 266–269
余夏云
摘要29 PDF(1559KB) (
2024, 0 (2): 270–274
陈秀娟
摘要29 PDF(1547KB) (
2024, 0 (2): 275–279
姜欣宇
摘要29 PDF(1371KB) (
2024, 0 (2): 28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