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刊 1984年创刊 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
ISSN 1006-6101 CN
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检 索
网站导航
中国比较文学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English
本期目录
← 上一期
下一期 →
主持人的话
杨慧林
摘要
(
29
)
PDF
(1013KB) (
)
2024, 0 (1): 1–1
在“道”与“逻各斯”的“相参”之后
杨慧林
摘要
(
29
)
PDF
(1485KB) (
)
2024, 0 (1): 2–10
丹尼尔·威廉姆斯在“逻各斯”之多重意义的梳理中,特别提及中国思想之“道”“法则”和“理”,这与中国学界“道与逻各斯相参”的论说有所应和。然而在种种“相参”背后其实始终隐含着理解“终极”的不同逻辑,“言与思”“言与意”“言即不言”“万物皆种”的根本逻辑究竟是“相...
“道”“共在”与诗歌的“发生”——中西文化互释中的奥登诗歌
白洋本
摘要
(
29
)
PDF
(1644KB) (
)
2024, 0 (1): 11–24
奥登曾阅读阿瑟·韦利翻译的《道德经》并尤为重视“道”。探究奥登对“道”的理解,既需回溯他的西方思想背景以解释他对东方概念的独特领悟,又可借他对东方哲思的读解激发相关的西方思想,从而在文化的互释中为解释他的诗学转变提供线索。奥登将“道”视为协助人在“智性”与“感...
“诗教”传统与Bildung和Erziehung之辨
万兴
摘要
(
29
)
PDF
(1536KB) (
)
2024, 0 (1): 25–39
“诗教”传统自古有之,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通过阅读《诗经》可以达到塑造理想人格的目的,而西方社会也同样重视文学经典的教育作用,在近代文学中更出现了“教育小说”这一类别。人们通常将“教育小说”定义为描述青少年成长历程的小说,然而在德语世界中,对于教育小说的定义常...
奥尔巴赫的“喻象”(figura)与汉语语境的解读
高云霄
摘要
(
29
)
PDF
(1517KB) (
)
2024, 0 (1): 40–53
“喻象”(figura)是奥尔巴赫文艺思想的核心概念。在奥尔巴赫看来,喻象超脱出中世纪的“寓意”(allegoria)传统,是彼时理解世界与历史的基本方法;与此同时,喻象也关乎意义的言说,是对“真象”(veritas)的“摹仿”。延展于两者之间,喻象成为世界历...
青龙的造访——卡夫卡与道家思想的可能机缘
黄中伟
摘要
(
29
)
PDF
(1641KB) (
)
2024, 0 (1): 54–71
“绿龙的造访”是卡夫卡被忽视的一篇寓言,“绿色的龙”这个形象应是借用自卫礼贤对中国文化中“青龙”的翻译,因此这篇寓言可被视为一个中国文本。该寓言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卡夫卡对自己与道家思想遭遇的想象,其中呈现出与庄子“尸居而龙见”的“无为”观十分相似的人生境界。卡夫...
冯至与格奥尔格圈关系考论
杨志
摘要
(
29
)
PDF
(1558KB) (
)
2024, 0 (1): 72–86
格奥尔格圈是以德国诗人格奥尔格为核心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也是一个学术流派,有其独特的学术理念。现代作家冯至留德期间(1930-1935)跟它有过联系,并深受影响,影响长达60年,但迄今尚无人研究。据现存作品、日记、信件及相关史料,足以大致还原冯至与格奥尔格圈发...
论沈从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接受与转化——以阅读史为考察路径
向吉发
摘要
(
29
)
PDF
(1634KB) (
)
2024, 0 (1): 87–101
以翻译作品为接受路径,沈从文的早期文学观受到了《艺术论》的影响,沈从文的小说结构从托尔斯泰的城乡叙事模式中获得了情感、价值上的支持,沈从文将托尔斯泰的形象目标化、模范化,视为理想作家的范型,用以关切一般写作者,又将托尔斯泰的形象化用为应对外界批评/压力和坚持自...
从《二马》中的“辱华电影”说起——戏剧《武先生》的跨媒介传播及其文化阐释
张引
摘要
(
29
)
PDF
(1635KB) (
)
2024, 0 (1): 102–117
老舍在《二马》中着重提及了一部“辱华电影”,围绕此片拍摄所引发的一系列关键事件,对故事情节的走向和人物命运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此片并非老舍凭空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它是1913-1928年间英国著名流行文化符号“武先生”众多跨媒介文本中的...
东方的逆写与反思:论老舍在《二马》里的“西方主义”写作实践
柯英
摘要
(
29
)
PDF
(1544KB) (
)
2024, 0 (1): 118–132
老舍早期的异域体验小说《二马》一般被视为对比中英国民性和文化差异的作品,在后殖民的理论视野中又成为一个展现东方主义话语的文本。但《二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二重透视,透过中国人的眼光来观察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并且戏拟东方主义反向塑造了荒唐可笑的英国人。老舍...
中西文化融通的新形式——罗明坚中文诗歌研究
张西平
摘要
(
29
)
PDF
(4611KB) (
)
2024, 0 (1): 133–154
明末第一位在中国内地定居的意大利耶稣会士罗明坚用中文写下34篇中国古诗作品,它们亦成为1500-1900年间唯一一组由欧洲人所写的中文格律诗,可谓空前绝后。本文从罗明坚学习格律的抄本《诗韵》研究入手,解析其学习格律诗的内在过程;然后按照格律诗写作核心的要求,即...
晚清传教士粤方言小说考论
周仕敏
摘要
(
29
)
PDF
(12660KB) (
)
2024, 0 (1): 155–176
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著、译的粤方言小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值得注意的一部分。在较严格的文体区分标准下,现存晚清传教士粤方言小说虽仅存7种,但大部分为长篇之作,份量并不轻于以短篇为主的其他晚清粤方言小说类别。其中《浪子悔改》和《落炉不烧》之确切出版年份虽仍存在一定疑...
中葡之间:过渡时期澳门文学选集中的文化政治
霍超群
摘要
(
29
)
PDF
(1634KB) (
)
2024, 0 (1): 177–194
在漫长的葡据岁月里,澳门逐渐形成了“基督城”和“中国城”两个互相区隔的区域,本文以过渡时期在澳门地区出版的3套文学选集为样本,意在阐明“澳门”乃是一个各方话语竞逐的文学空间。澳葡政府的官方机构澳门文化司署牵头推出的“葡语作家丛书”,企图在“澳门文学”中植入葡萄...
论“飞头人”传说的再创作——以《野猪渡河》和“阿莲断头记”为例
赵薇
摘要
(
29
)
PDF
(1620KB) (
)
2024, 0 (1): 195–205
“飞头人”传说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地区都有着比较悠久的流传,马来西亚华人作家张贵兴和张草分别在他们的文学作品《野猪渡河》和“阿莲断头记”中对“飞头人”传说进行了改写。同样是在马来西亚东部地区长大,张贵兴和张草对类似的“飞头人”传说的选择以及改编所呈现出...
比较文学方法论探索与建构的杰出典范——严绍璗先生的日本古代文学发生学研究
刘耘华
摘要
(
29
)
PDF
(1742KB) (
)
2024, 0 (1): 206–223
发生学作为一种探索事物之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逻辑依据的方法论,早已为学界所知,但是提出“比较文学发生学”这一概念并结合日本古代文学生成之案例对此做出精深而独特阐发者,放眼世界,似乎只有严绍璗先生。严先生认为,各民族文学中广泛存在的“变异体”现象,要求研究者突破狭...
从日藏汉籍书目到比较文学文献学——不是为了纪念的纪念
张哲俊
摘要
(
29
)
PDF
(1657KB) (
)
2024, 0 (1): 224–241
调查日藏汉籍书目是古典目录学的工作,但也可以是比较文学的一部分。从古典目录学或古典文献学可以建构出比较文学文献学,比较文学文献学是以阅读书目校注并研究交流关系的方法。交流关系的本质是文献关系,必须沉入到文献层面才能更为清楚地了解交流关系。古典文献学与比较文学是...
严绍璗先生对复旦大学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陈思和
摘要
(
29
)
PDF
(1335KB) (
)
2024, 0 (1): 242–246
以有限想象无限——对“小径分岔的花园”与《盗梦空间》的比较研究
李思逸
摘要
(
29
)
PDF
(5174KB) (
)
2024, 0 (1): 247–262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1941)与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盗梦空间》(2010)向来被认为是营造出时空迷宫的典范作品,其中的叙事策略也备受论者关注。然而,多元、非线性的时间图景不足以表达无限,循环重复必须经由“梦中梦、戏中戏”的演绎才有意义。作...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化新视野——黄万华《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启示
张福贵
摘要
(
29
)
PDF
(1576KB) (
)
2024, 0 (1): 263–266
文艺的文化干预力量:评《表演性理论:文学与艺术研究的新方向》
都岚岚
摘要
(
29
)
PDF
(1526KB) (
)
2024, 0 (1): 267–271
西方参照与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多元路径——由《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第一卷)浪漫主义》说起
周向荣
摘要
(
29
)
PDF
(1517KB) (
)
2024, 0 (1): 272–276
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暨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徐维格
摘要
(
29
)
PDF
(1373KB) (
)
2024, 0 (1): 277–280
版权所有《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沪ICP备050514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