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刊 1984年创刊 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 ISSN 1006-6101 CN
  • 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本期目录

张帆
摘要29 PDF(1492KB) (
2025, 0 (2): 1–2
张帆
摘要29 PDF(2255KB) (
2025, 0 (2): 3–15
“中国故事”作为叙事蓝本,被世界文学征引阐释、翻译改编,变异流传,具有中国精神的主体性和创生性。以“中国故事”介入世界文学研究,旨在重建一种新的方法与理论视野,即在全球化语境中确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查明建
摘要29 PDF(1552KB) (
2025, 0 (2): 16–29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是陈思和在研究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过程中提出的重要理论构想。通过对这一命题的持续思考与不断深化,陈思和逐步丰富了“世界性因素”的理论内涵,并最终将其发展为一种较为系...
谭渊
摘要29 PDF(1667KB) (
2025, 0 (2): 30–43
在世界文学中广泛流传的“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种体现。这些“中国故事”多源自中国,在传入异国之后,经过外国文学家的再创作,又融合了外国文学的优秀基因和文化特征,成为融通中外文学的新作品。本...
葛桂录
摘要29 PDF(1503KB) (
2025, 0 (2): 44–57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以他者视角细读中国典籍文本,对中国典籍文本、人物以及著者注入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身份认同焦虑,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辨别著者的伦理立场,使得阐释具有明显的心理学特征。他从文本的物质世界着手,分析唐宋诗人文本中的占有物,以及为私产命名、家宴填词听歌等...
刘志强
摘要29 PDF(1605KB) (
2025, 0 (2): 58–70
“中国故事”不仅是叙事层面的文学、政治、思想和观念的载体,更是认识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立场方法。作为区域国别研究的创新方法之一,它同样适用于研究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学关系。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地理和历史关系上的差异,以及东南亚各国政治...
陈琦
摘要29 PDF(1552KB) (
2025, 0 (2): 71–84
本文从文化符号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文学的路径和机制。通过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结合典型案例,本文首先剖析中国故事里文化符号的创造过程及其内涵赋予的生成机制,揭示其对于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接着,分析文化符号在翻译过程中的递归阐释现象,描绘...
胡翠娥
摘要29 PDF(1608KB) (
2025, 0 (2): 85–105
作为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亨利·梭罗对中国儒家思想情有独钟,其作品《瓦尔登湖》有10多处引自“四书”,然其引文并非出自当时任何译本,而是梭罗本人直接译自法国人鲍狄埃的《孔子与孟子:中国道德哲学与政治四书》。究其...
帅司阳
摘要29 PDF(1600KB) (
2025, 0 (2): 106–123
1854年,美国汉学家卫三畏首次将《东周列国志》前19回译入英文。1880年,在美国排华运动的背景下,他又将该译稿前三回重新修订发表,通过筛选其中史实和虚构内容、附加导言注释等手段,将这部历史演义小说包装成“历史记录”,借此宣扬...
夏中义
摘要29 PDF(1746KB) (
2025, 0 (2): 124–143
海内外公认钱钟书是对古典文学遗产有博大精深之美感的鉴赏家,然甚少人确认他又是能从其美感提炼原理卓见暨史论建模的美学家。这怕是学界尚未用其“打通”方法去透视钱学整体赖以合成的内部联系所致,也与尚未敞亮钱学与西学巨子如艾略特的隐性渠...
王鑫羽
摘要29 PDF(1548KB) (
2025, 0 (2): 144–161
“虚构”是文学研究中的常用概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已存在,通常表示“凭空捏造不实的事”“无端”“妄言”等,而日本学界则从明治时期开始...
桑翠林
摘要29 PDF(1827KB) (
2025, 0 (2): 162–184
从“色块”到“模式”,再从“叠置”到“剖面的呈现”,美国诗人庞德在两次对地铁站经历的回忆和数个版本的地铁诗里不断细化对意象和产生意象...
吴娟娟
摘要29 PDF(1530KB) (
2025, 0 (2): 185–204
汉学家弗洛伦斯·艾思柯是一位特殊的跨文化作家,她的《中国之镜》(1925)通过悬置19世纪以来西方殖民旅行叙事逻辑下的长江旅行书写模式,对长江文学文化和历史传统进行了去殖民化式的接受与阐释。本文在英语长江书写的历史脉络中审视并呈现艾思柯旅行书写...
刘洋
摘要29 PDF(1568KB) (
2025, 0 (2): 205–222
将情感识别和计算应用于文学作品逐渐成为近期数字人文研究中的一个热门方向。大多数计算方法主要依赖于情感词典,即通过检索研究文本中的情感词汇并通过词典进行赋值。在当前的文学文本情感计算中,常见的研究方向包括对情感极性的分析、情感弧线的绘制、不同文类流派的情绪模式分...
陈书焕
摘要29 PDF(1507KB) (
2025, 0 (2): 223–236
英国著名批评家佩特初版于1873年的《文艺复兴史研究》是英国19世纪后半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作,其中对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家波提切利作品中“愉悦”特质的描述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佩特作为19世纪英国文化和思想界“重新发...
茅银辉
摘要29 PDF(1618KB) (
2025, 0 (2): 237–253
《夜未央》作为近代最早被译入中国的西方剧本之一,在中国现代戏剧史和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作者廖亢夫是一名出生在奥地利统治之下的波兰占领区的犹太人,在德国以德语进行创作,身份背景和文化认同相当复杂。《夜未央》在德国被禁,辗转译介至美、法和其他欧...
张若一
摘要29 PDF(1506KB) (
2025, 0 (2): 254–267
智慧文学是希伯来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探讨智慧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为主,其文学风格、人物形象与知识谱系在希伯来正典中鲜有参照,在《箴言》和《约伯记》两卷书中较为明显。事实上,这些内容是犹太智者接受以两河流域为主的外来文化资源所存留的印记,后者的知识结构与文...
唐伟胜
摘要29 PDF(1576KB) (
2025, 0 (2): 268–273
冯涛
摘要29 PDF(1591KB) (
2025, 0 (2): 273–278
梁新军
摘要29 PDF(1583KB) (
2025, 0 (2): 278–282
张辉
摘要29 PDF(1511KB) (
2025, 0 (2): 28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