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刊 1984年创刊 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
ISSN 1006-6101 CN
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检 索
网站导航
中国比较文学
首页
期刊介绍
期刊信息
本刊声明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English
本期目录
← 上一期
下一期 →
主持人的话
曹顺庆
摘要
(
29
)
PDF
(1299KB) (
)
2022, 0 (4): 1–2
心灵社会中的公民身份
赫伯特·J.M. 赫尔曼斯, 李建为, 可晓锋
摘要
(
29
)
PDF
(1370KB) (
)
2022, 0 (4): 2–11
本文提议将作为从属于一个国家或政府的公民身份这一传统概念扩大到如下概念,即个体是“他们自己心灵的公民”。为了给此一论题奠定基础,本文总结了现代自我和后现代自我的主要特征,并展现了这两种模式的要素是如何被整合到“对话自我”之中的。当前围绕气候变化的论辩就是一个实...
作为对话的主体性
彼得·齐马, 陈振鹏
摘要
(
29
)
PDF
(1353KB) (
)
2022, 0 (4): 12–29
个体主体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发生在两个层面:叙事和对话。一方面我们把个体主体看作是一个以矛盾与否定、对话性与他异性、反身性、叙事性和同一性构建为特征的对话实例。在对话过程中,个体主体逐渐获得社会、文化和语言的身份。利用好矛盾性、叙事性、反身性、时机等主体性特...
弗卢瑟的对话哲学
张先广
摘要
(
29
)
PDF
(1237KB) (
)
2022, 0 (4): 30–39
捷克裔思想家弗卢瑟是继布伯之后的又一位对话式生活的倡导者。他的对话哲学中融入了传播学、媒介哲学、信息论、博弈论、概率论等思想,令人耳目一新,也让人信服。在他看来,信息通讯式对话是将自由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他也看到,在信息时代,对冗余信息的筛滤已成为对话式生活...
什么是“间在论”?——论金惠敏对当代对话理论的新发展
李勇
摘要
(
29
)
PDF
(1455KB) (
)
2022, 0 (4): 40–55
对话研究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理论话题之一,出现了主体间性、交往理性、阐释学、间距论、间性论等重要成果。今天,时代核心问题主要是中西关系与中国发展,特别在全球化复杂语境下,需要新的对话理论相适应。金惠敏联系思想史内在逻辑提出了间在论,这是一个更具综合性、超越性...
生命即对话——论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生命维度
郝徐姜
摘要
(
29
)
PDF
(1454KB) (
)
2022, 0 (4): 56–72
生命问题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存在即事件”的烛照下,生命成为事件性的存在,它源于对话,以对话的方式展开,经由对话而逐渐丰富,并始终走向未完成的对话。同时,对话使生命获得理解、受到激发、得到救赎,它是从生命出发、因生命而进行、以生命为归旨的活动。...
发现中国: 启蒙时期欧洲戏剧的新视野
施晔
摘要
(
29
)
PDF
(1338KB) (
)
2022, 0 (4): 73–88
自1667年首部展现明清鼎革史的悲剧《崇祯或大明王朝的崩塌》问世以降,欧洲启蒙戏剧家对中国题材的兴趣愈益浓厚。与日俱增的中国信息推波助澜,催生出“鞑靼征服中国”“中国孤儿”“中国公主”等影响深广、传承至今的戏剧母题,“戏剧中国”由此成为启蒙时代欧洲盛行的“中国...
叙“悲观的人生观”: 李金发诗歌中的异质“死亡”叙事
姜玉琴
摘要
(
29
)
PDF
(1334KB) (
)
2022, 0 (4): 89–105
李金发诗歌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死亡”,即他用诗歌来叙“死亡”之事,或说是“死亡”之理。他诗歌中所叙的这个“死亡”观念,并非是赓续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个“死亡”观念,而是跳出了中国文化传统,直接跃入西方现代文化,尤其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倡导的死亡哲学,即“悲观的人...
信的伦理和势的诗学信的伦理和势的诗学——论《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四类虚构
余夏云
摘要
(
29
)
PDF
(1436KB) (
)
2022, 0 (4): 106–118
文学史以求真为信念,却不能无视虚构的价值。《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里的四类虚构打开了文学史写作的新向度。无论是“故事新编”“穿越架空”,还是“历史演义”“科幻奇谭”,虚构表明史、诗之间不可弥合的间距,恰是我们寻求对话的起点所在。写实者勉力缝合裂隙的行为,事实...
游牧诗学游牧诗学——理解美国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的一个视角
李石
摘要
(
29
)
PDF
(1510KB) (
)
2022, 0 (4): 119–136
在西方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中,“游牧”是指全球跨国迁移以及不断越界流动的思想批判意识。美国华人学者则将“游牧”视为审视其民族身份并确立主体位置的重要写作策略,其文学批评实践呈现出“游牧诗学”的特征:一是文化游牧,他们以多重文化身份和批判姿态游走于不同文化政治之间...
阴阳:欧美汉学界明清小说研究的一个性别视角阴阳: 欧美汉学界明清小说研究的一个性别视角
王祖琪
摘要
(
29
)
PDF
(1297KB) (
)
2022, 0 (4): 137–150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阴阳语义丰富,具有庞大的可阐释空间。在阴阳哲学与儒家话语的统摄下,中国的“性别”概念从本质上区别于西方。鉴于阴阳与中国性别建构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性别研究视域下,欧美汉学家一方面将阴阳作为思想文化背景,一方面将之视为与小说修辞方式有关的抽象内在...
试论译介学与比较文学和翻译学之关系
何绍斌
摘要
(
29
)
PDF
(1356KB) (
)
2022, 0 (4): 151–165
译介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首创的具有新意的理论体系,中国话语特性十分明确。它虽然脱胎于比较文学,与翻译学也有一定重合,但因其独特的翻译观和文化传播观而与前两者区别较大,成为一个跨学科但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译介学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提炼和...
论比较文学文本变异学的五个层面
付品晶
摘要
(
29
)
PDF
(1292KB) (
)
2022, 0 (4): 166–179
比较文学文本的变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变异、叙事的变异、形象的变异、主题的变异和文类的变异上。文学文本的变异发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宏观方面主要是历史语境和文化环境,微观方面是译者和作家个性特征。由于五个层面的文本变异,文学文本在他国获得了新生,经过过滤、误读和...
塑造与再塑造塑造与再塑造——谢默斯·希尼笔下的罗伯特·弗洛斯特
戴从容
摘要
(
29
)
PDF
(1404KB) (
)
2022, 0 (4): 180–194
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从创作伊始就受到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的影响。首先是弗洛斯特给了希尼真实地描写自己身边普通乡村生活的勇气和平实精准的语言,并让希尼学会了将戏剧性与日常性相结合的方法;其次弗洛斯特对他称为“意义的声音”的自然韵律的强调,使希尼认识到打破格...
“近代的超克”与“大东亚亲和”的幻灭——太宰治《惜别》中的“弃医从文”叙事再探
徐利
摘要
(
29
)
PDF
(1439KB) (
)
2022, 0 (4): 195–209
在创作于太平洋战争期间的国策小说《惜别》中,太宰治将鲁迅弃医从文置于近代日本从明治维新到太平洋战争的历史脉络,在“近代的超克”的语境中重构了弃医从文叙事。他不仅借周君之口,由鲁迅的医学救国志向与明治维新的关联出发,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展开评骘,更将弃医从文中的医学...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的若干关键性议题——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丛书”
姜智芹
摘要
(
29
)
PDF
(1383KB) (
)
2022, 0 (4): 210–214
“影响的多元网络”:作为一种比较诗学方法论的可能性——读曾军《巴赫金对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研究》
汪一辰
摘要
(
29
)
PDF
(1335KB) (
)
2022, 0 (4): 214–218
版权所有《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沪ICP备0505149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