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刊 1984年创刊 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 ISSN 1006-6101 CN
  • 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本期目录

曾军
摘要29 PDF(904KB) (
2019, 0 (2): 1–1
曾军
摘要29 PDF(1394KB) (
2019, 0 (2): 2–17
“汉学主义”是21世纪以来在中西研究中出现的一种学术观点。它基于“中国从未被西方完全殖民过”的中西特殊性,通过将“汉学”范围扩大为中西研究的“中国知识及其生产”,强调其与“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差异及对后者缺陷的克服,提出以“文化无意识”和“知识的异化”...
乔国强
摘要29 PDF(1380KB) (
2019, 0 (2): 18–29
虽然也有西方学者依据中国叙事传统来研究中国的叙事,但多数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叙事所依据的是西方的叙事理论。西方叙事理论产生的基础是西方的叙事理念和叙事作品。西方叙事理论与中国传统叙事理念和叙事作品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用这样的叙事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叙事,虽也有些帮助...
吴攸
摘要29 PDF(1478KB) (
2019, 0 (2): 30–46
全球化语境之下,文化“间距”是激发活力、促进反思、开拓创造性的重要场域。“差异”生成张力,张力拉开“间距”,间距“之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理想的跨文化交流路径不是进行比较,而是促进反思;不是盘点差异,而是发掘间距。透过不断地发现差异、创造间距、重塑间距的过...
周海天
摘要29 PDF(1407KB) (
2019, 0 (2): 47–56
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实践中,其对如何通过老子思想“唤醒”和“更新”西方哲学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正是由于中国学者萧师毅的中介作用,海德格尔才能够部分地实现对《道德经》的翻译、诠释与征用。在二者的思想交流中,萧师毅以自身的理解和误读对老子关于“道与言...
马欣
摘要29 PDF(1355KB) (
2019, 0 (2): 57–71
本雅明将中国书法定义为“思想”与“图像”相融合的艺术,并通过“潜在的相似性”概念来说明其动态特质。“潜在的相似性”可借助本雅明在“相似性学说”“论模仿能力”中提出的“非感性的相似性”概念进行把握,两篇文献均指出,笔迹是一个“非感性的相似性”的档案,书写者的潜意...
高莉敏
摘要29 PDF(1345KB) (
2019, 0 (2): 72–85
本文从中国绘画时空观的角度出发,探究中国绘画时空图式对庞德诗学思想的影响。从最初运用画面的散点透视原则,到中期关注围绕心灵映射形成的心理时空,再到后期转向讨论社会层面的和谐与秩序。在这一过程中,庞德不仅将中国绘画空间的时间性引入到其诗歌创作中,对意象派诗歌理论...
郑佳
摘要29 PDF(1447KB) (
2019, 0 (2): 86–99
英国文艺理论家I.A.瑞恰慈通常被认为是在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注重均衡与和谐的批评观。不过,深入剖析瑞恰慈的批评文著可以发现,尽管他经常引用中国古代文化典故和名言语录佐证其理论观点,但他的“中庸”思想实际上更多来自西方哲学、文艺...
赵云龙
摘要29 PDF(1830KB) (
2019, 0 (2): 100–121
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的翻译活动,至今已经有80余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中国新诗英译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怎样的特点?其总体又具有怎样的特点?译本的接受情况如何?在以上三个方面,英语世界“引进”与中国官方“外推”活动之间分别有何异同?为解答以上问题,本文以美国俄亥俄...
陈琳
摘要29 PDF(1347KB) (
2019, 0 (2): 122–136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范式视文学翻译为具有文学与文化意义的话语行为。我们认为,该话语行为及其影响的产生机制在于翻译具有话语建构性,因而提出“翻译建构性”概念并论证了其前提假设。我们以美国二战以后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诗学为例,论述了其建构的内容、方式与意义。美国的荒野...
陆晚霞
摘要29 PDF(1486KB) (
2019, 0 (2): 137–151
镰仓时期的日本古典随笔《徒然草》中有众多中国古典的影响元素,但是关于该作品与《世说新语》的受容关系,至今尚未有十分明确的研究结论。本文试从《徒然草》中两处疑似援用《世说新语》故事的出典考证入手,又着重分析兼好品评人物时的理想标准“好人”一词,拟解读出《世说新语...
田霞
摘要29 PDF(1422KB) (
2019, 0 (2): 152–165
女娲补天神话与“弃石”意象是《红楼梦》叙事修辞的重要表征。本文试图借鉴韦恩·布斯和詹姆斯·费伦为代表的西方后经典叙事修辞理论,从四重叙事人称与双重距离控制视角,分析作者、说书人、石头与第三人称叙述者,以及情感距离与审美距离控制所构成的叙事机制,阐释该作品开篇神...
蒋承勇
摘要29 PDF(1527KB) (
2019, 0 (2): 166–181
百余年来,受本土社会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影响, 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研究尚欠深入,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浪漫主义对启蒙运动既有传承又有反叛,而反叛恰恰意味着创新;与之相仿,浪漫主义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则强化和凸显了自由观念在其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唐蕾, 俞洪亮
摘要29 PDF(1447KB) (
2019, 0 (2): 182–195
“汉学主义”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论。对汉学主义理论的发生、发展、评介和争论的梳理有助于厘清其学术机理和核心思想,促进汉学主义理论的完善和汉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围绕“汉学主义”展开的学术争鸣在广度、深度、力度方面均树立了学术批评的良好范例,...
杨肖
摘要29 PDF(1359KB) (
2019, 0 (2): 196–205
在世界各国的汉学家中,俄国学者李福清是为数不多的对中国评话艺术有研究的人,尤其是他对以方言说讲的扬州评话的研究,更是在突破方言障碍的基础上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成就。如今,当扬州评话等中国说书艺术种类已经濒临严重滑坡状态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的时候,...
路程
摘要29 PDF(1410KB) (
2019, 0 (2): 206–209
耿纪永, 赵美欧
摘要29 PDF(858KB) (
2019, 0 (2): 210–214
谭娟娟
摘要29 PDF(1269KB) (
2019, 0 (2): 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