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刊 1984年创刊 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 ISSN 1006-6101 CN
  • 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本期目录

宋炳辉
摘要29 PDF(1219KB) (
2021, 0 (2): 1–1
王宁
摘要29 PDF(1387KB) (
2021, 0 (2): 1–13
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已故中国学者谢天振的比较文学研究就是从翻译学的角度切入,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在广泛阅读了大量国外的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文献后,发现这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于是自创了“译介学”这门独具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分支学科,旨在从比较...
许钧
摘要29 PDF(1231KB) (
2021, 0 (2): 14–19
谢天振的译介学研究,源于他对文学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深刻思考。从 “创造性叛逆”这一理论基点出发,谢天振对文学翻译、翻译文学、翻译的本质、翻译的使命及中国文化外译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创见,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
张西平
摘要29 PDF(1300KB) (
2021, 0 (2): 20–30
谢天振先生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翻译学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本文从他的学术贡献以及谢天振先生后期在翻译学上从“译入研究”转向“译出研究”的转变,探讨其翻译理论的延续和变化。他后期的学术转变与海外汉学的研究有着直接关系。他对“译出”的研究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理论...
赵稀方
摘要29 PDF(1258KB) (
2021, 0 (2): 31–39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谢天振就提出重写翻译史的说法,可惜外文和中文两界都未曾注意。1991年在加拿大接触到1970年代以来的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谢天振如虎添翼。此后谢天振重视介绍西方翻译理论,并致力于翻译史研究。无论在翻译史研究方法和写作模式上,还是在具体观...
杨陇, 张文倩
摘要29 PDF(1481KB) (
2021, 0 (2): 40–55
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传播需要多方面力量来共同推动完成,目前为止对国外研究机构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还关注不够。本文对“利兹大学当代华语文学研究中心”的一些主要活动进行了述评和总结,并分析了这些活动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传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期引起国内学界对该项目更...
段氏明华, 姚新勇
摘要29 PDF(2670KB) (
2021, 0 (2): 56–72
19世纪中叶法国殖民主义入侵越南,强行推广拉丁字母的新“国语”,切断了传统中-越文化交流的直接汉字通道,拉开了越南翻译中国文学的历史序幕。百年现代翻译史,大致经历了“起步”(20世纪初至1945年)、“发展”(1945年至1970年代末)和恢复繁荣(1991年...
熊莺
摘要29 PDF(1434KB) (
2021, 0 (2): 73–85
西方传统意义上的“ekphrasis”既指一种古老的修辞现象(艺格敷词),亦指以被描述客体为叙述主题的一种特殊的诗歌体裁(叙画诗)。米歇尔(W. J. T. Mitchell)针对叙画诗中语词与图像的内在关系提出了“语象三角”一说,亦开启了诗人与被描述客体、语...
蒋浩伟
摘要29 PDF(1452KB) (
2021, 0 (2): 86–105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对中国画有所贬低,而对中国园林赞赏不已,认为西方绘画与中国园林分别意味着天才的“直观”和“自然”的客观精神。叔本华的观点深化了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画和中国园林的普遍认知,但仍存在着一些误读。巧合的是,叔本华“直观”与“自然”的概...
王豪, 欧荣
摘要29 PDF(1491KB) (
2021, 0 (2): 106–122
《当你老了》问世以来,在进入世界文学的流通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从龙萨法语诗、叶芝英语诗到中文译诗的跨语言转换,再到赵照中文歌曲以及多语种翻唱歌曲的跨艺术转换。学界多关注叶芝对龙萨的改写以及叶芝诗作的中文译介。本文聚焦叶芝诗作在中国文化流通语境中的跨艺术转换和主题...
丁尔苏
摘要29 PDF(1282KB) (
2021, 0 (2): 123–135
王国维是首位融入全球悲剧话语的中国学者,其美学视角主要源于19世纪德国的唯意志论。虽然在细节阐述上稍有出入,但他对悲剧的价值、功用、文类特征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与叔本华基本一致。首先,王国维遵循叔本华的悲剧成因三分法,把艺术评论的焦点转向道德上普普通通的人群。其次...
季进
摘要29 PDF(1431KB) (
2021, 0 (2): 136–152
本文以夏济安书信中关于当代文学的讨论为基础,梳理夏济安在当代文学研究方面的立场与观点,并将其置于夏济安个人的学术史脉络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脉络,阐述他对当代文学研究的贡献、价值与局限。夏济安的当代文学研究呈碎片化状态,与他对左翼文学运动的研究一脉相承,都着力于发...
狄霞晨
摘要29 PDF(1429KB) (
2021, 0 (2): 153–167
“美术”来自日语,曾在晚清中国一度成为热词,成为了“art”“literature”“belles-lettres”等词的中文译词。文学意义下的“美术”经过蔡元培、王国维、严复、刘师培、鲁迅、周作人等学人的推广,在晚清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现代意义下“文学”的代名词...
张强
摘要29 PDF(1345KB) (
2021, 0 (2): 168–183
作为抗战时期引介新批评的代表人物,燕卜荪在西南联大期间的教学及诗歌创作活动对当时中国新诗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写于这一时期的《朦胧的七种类型》阐述了英语诗歌从词语选择、意象呈现到阅读方式等诸多层面的特征。本文认为,燕卜荪于战时中国写作的长诗《南岳之秋》在以...
刘洪一
摘要29 PDF(1323KB) (
2021, 0 (2): 184–198
当下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临界状态,构建人类普惠新文明是文明危机状态下的必然选择,文明通鉴是基础,思想通约是关键。思想通约是不同思想的价值契约,是差异价值的缓冲机制和交流原则,也是走向人类普惠新文明的逻辑工具和必由路径。思想通约的关键一是建构全人类不同思...
周敏
摘要29 PDF(1293KB) (
2021, 0 (2): 199–201
张薇
摘要29 PDF(1321KB) (
2021, 0 (2): 202–205
李亚飞
摘要29 PDF(1343KB) (
2021, 0 (2): 206–210
谢魏
摘要29 PDF(1244KB) (
2021, 0 (2): 211–214
欧宇龙, 李艺敏
摘要29 PDF(1312KB) (
2021, 0 (2): 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