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刊 1984年创刊 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 ISSN 1006-6101 CN
  • 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本期目录

严锋, 宋明炜
摘要29 PDF(978KB) (
2020, 0 (2): 1–1
严锋
摘要29 PDF(1439KB) (
2020, 0 (2): 2–17
本文从虚拟现实的角度解读《红楼梦》,探讨不同媒介对虚拟与现实的关系的想象及其呈现方式。《红楼梦》将虚拟视为世界本体性的存在和进入现实的根本途径,在此基础上构建独特的文学交互性,并以此达到沉浸、认知与超越的矛盾统一。这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也为我们今天认识虚拟...
宋明炜
摘要29 PDF(1589KB) (
2020, 0 (2): 18–35
本文从文学史、科幻诗学、再思写实主义的角度,对鲁迅《狂人日记》做出尝试性的新解读。《狂人日记》与科幻小说的关联有三个层面的启示:青年鲁迅的科幻翻译与他后来文学创作之间有一些重要关联;鲁迅《狂人日记》从主题到写作风格上对中国科幻新浪潮发生深刻影响;在科幻的视野中...
陈楸帆
摘要29 PDF(2515KB) (
2020, 0 (2): 36–49
在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超真实”理论中,后现代社会对于真实世界的认知被媒介信息所覆盖并掌控,形成一种新的现实观念。而在当下的中国,科技的快速广泛运用同样全方位改写着社会景观,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生物编辑等技术概念进入大众话...
汪晓慧
摘要29 PDF(1539KB) (
2020, 0 (2): 50–63
“空间”概念是韩松科幻书写中的重要内容,他在文本中创造了独特的“交通工具空间”“中托邦”和“幽闭宇宙”的空间模式。从改造和重建日常生活空间,到反讽和重构乌托邦母题,再到反思和追问宇宙存在的终极奥义,韩松的小说颠覆科幻小说的范式,将现实与超现实结合,密切关注中国...
战玉冰
摘要29 PDF(1631KB) (
2020, 0 (2): 64–75
本文采取大数据统计、分析及自然语言处理(NLP)的方法,以历年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整体性考察的同时,又针对获奖作品中的历史题材小说与乡土题材小说进行了专门分析。试图以此为基础,初步探求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乃至上述两类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一些特...
蔡新乐
摘要29 PDF(1477KB) (
2020, 0 (2): 76–93
因对儒家宇宙论中“天”的忽视,传统《论语》的阐释纠缠于人事或俗务,有违中庸执两用中的要求。对此经和《中庸》此一类似表达的今译和英译的研究显示,这种倾向复因“心源”未能建立、天人无法互动而造成释解难通;相关英译试图直接以目的语现成词语来取代经文关键词,不合夫子之...
刘云
摘要29 PDF(1533KB) (
2020, 0 (2): 94–111
在晚清白话文书写中,由新教传教士所主持的官话《圣经》译本有着重要的意义:传教士对官话译本在实际传教工作中的定位与应用,不但可以反映出该时期他们对“白话”的认识,更可以折射出19世纪“白话”的实际使用范围、文化声誉与社会地位。本文以19世纪中期的第一个新教官话《...
陈卫斌
摘要29 PDF(1429KB) (
2020, 0 (2): 112–124
借助热奈特提出的副文本概念,本文对《红楼梦》5种主要英译本的副文本展开比较研究,发现译者普遍有意识地赋予副文本更多的阐释功能,运用副文本资源补偿译本正文不尽如人意之处,旨在促进目的语读者对译本的接受。然而,部分副文本信息却扰动了翻译接受,或者为普通接受者所忽略...
施晔
摘要29 PDF(5871KB) (
2020, 0 (2): 125–145
柳园图是18世纪末英国陶工仿制青花瓷时设计的一种图案,由此图案又衍生出神话故事“柳碟缘”。一目了然的中国血统使二者充溢着新异的东方情调,成为英国文人乐于书写、化用及再造的文学原型。中国爱情母题孕育下的“柳碟缘”是中英文化交流的范式性案例,是中国灵感及英人集体想...
高洁
摘要29 PDF(1520KB) (
2020, 0 (2): 146–160
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小说《麒麟》中,借“子见南子”的故事塑造了邪恶美丽的强者——南子,相形之下孔子的形象显得悲壮无力。在中岛敦的小说《弟子》中,子路虽然崇敬孔子,但对儒家的礼乐道德不能释然。在日本近代文学涉及孔子的这些文本中,对于儒学及其鼻祖孔子并非是单一的崇...
孙亚鹏
摘要29 PDF(1407KB) (
2020, 0 (2): 161–171
如果将《韩非子》这部法家典籍的“西传”放到一个更为宏大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中考量,那么其传播的发生与东亚地区在19世纪后期的维新思潮和社会转型是合拍共鸣的。从放送者的角度观察,这种同频共振更为明显:在国内表现为“子学复兴”和“新法家运动”对《韩非子》译介的发生起了...
朱骅
摘要29 PDF(1424KB) (
2020, 0 (2): 172–185
面向英美普通读者的中国书写,始于19世纪美国新教来华传教士,但兴盛并成就卓然于20世纪前半叶,以赛珍珠、诺拉·沃恩、何巴特、项美丽、蒲爱德等女性作家为主,林语堂等为数不多的中国知识精英也以本土信息提供者身份进入这一跨国写作共同体中。书写主题集中于被诗化的田园图...
吴佩烔
摘要29 PDF(1568KB) (
2020, 0 (2): 186–201
语境主义在当代西方人文领域多个学科都有体现,并影响到当代美国汉学的文化研究方法论。美国学者石慢和乔迅对北宋书法家米芾和清代画家石涛的研究,是美国汉学运用语境主义方法研究中国艺术的典型案例。他们以传记性方法与艺术作品分析的结合为核心,通过多种手段和角度,细化艺术...
余夏云
摘要29 PDF(1381KB) (
2020, 0 (2): 202–207
魏琳
摘要29 PDF(1394KB) (
2020, 0 (2): 208–211
王晓燕
摘要29 PDF(1469KB) (
2020, 0 (2): 212–214
王艳丽, 韩镇宇
摘要29 PDF(1384KB) (
2020, 0 (2): 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