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刊 1984年创刊 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 ISSN 1006-6101 CN
  • 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最新动态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风向标


机遇与挑战”——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新方向高层论坛纪实

 

张跃军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学科建设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学科学位点的建设无疑是重中之重。包括学科学位点在内的学科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国家主管部门会综合各方面因素,会适时做出适当调整。以外语学科为例,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7年颁布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原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13个二级学科调整为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学及国别与区域研究五大学科方向,按照新制定的一级学科主干方向进行内涵建设。这意味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格局势必面临着调整,之前以国别、语种为界限和研究对象的学科格局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跨语言、跨国别、跨学科的新格局。为应对这种变化,由《中国比较文学》《外国文学评论》和《当代外语研究》主办,广西民族大学承办,《东方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广西翻译协会、广西外国文学研究会及中兴学人(伦敦)出版有限公司协办的机遇与挑战”——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新方向高层论坛,于20181124—25日在广西民族大学美丽的相思湖校区顺利举行。

这次论坛规模大、层次高,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湘潭大学和东道主广西民族大学等近70所高校的两百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嘉宾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曹顺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宁,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选民,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朱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彭青龙,《外国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程巍,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陈建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胡开宝,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穆雷,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宋炳辉,《中国比较文学》主编、《东方翻译》执行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讲席教授谢天振,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法国研究》主编、武汉大学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讲席教授罗国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客座教授罗永现等。参会代表包括50多名来自外国语学院的院长、副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凸显了本次高层论坛议题的重要性。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参会队伍,说明外语界同仁认识到学科方向调整之后,应加紧学习领会国家学科建设的新精神,及时了解动向,指导自己所在学科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本次高层论坛1124日开幕,由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旭教授主持。广西民族大学校长谢尚果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学校尤其是外语学科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外语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他希望民大外语学科多向同行学习,见贤思齐。24-252天上午的4场大会发言,12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的思考。浙江大学许钧教授在题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重点与发展路径”的发言中,对论坛主题关键词之一的新方向做出了解释:并非开拓或增加别的研究和建设方向,而是对既有方向的新思考和新探索。他提出,外语学科建设要做到坚持自我不动摇,坚持特色不动摇,坚持人才培养不动摇;要正确认识学科评估的作用,重视它但不能被它绑架和支配。许钧教授致辞之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罗选民教授和广西民族大学谢尚果校长共同为秘书处挂靠在广西民大的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翻译史研究专门委员会揭牌。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在题为“新时代外语学科内涵建设的挑战、使命与担当”的报告中指出,面对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形势,外语学科在历经缓慢发展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之后,已步入创新发展阶段。他认为新时期外语学科应以“学科融通、文化传承、中西互鉴和启迪新知”为建设理念,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以及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有新担当,以适应时代赋予的新使命。谢天振教授是《中国比较文学》等刊主编,在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和学科建设中具有深远影响,他在题为“译介学与外语学科建设新方向”的发言中,回顾了策划和参与翻译专业和翻译学科、使之成功建立的过程,并通过翻译专业和学科的发展,让听众对其建设内涵、特色和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也对外语学科建设提出了冷静的思考,指出要警惕当前去人文学科化的倾向,号召大家重视人文素养,不要一味强调特殊用途英语的方向,避免工具化的错误导向。曹顺庆教授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一直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致力于中国学术的国际交流;他围绕中国文论的生与死的话题,指出自黑格尔以降,在海德格尔、叔本华、莱布尼兹、庞德、福柯、德里达等西方大师的理论建构中,中国文论一直是不可替代的显豁的存在;我们要有文化自信,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命题,进行中西文化和文明的平等对话。他呼吁建立合理的学科体制,不能人为限制学者的研究领域,惟其如此才可能再出钱钟书、朱光潜这样的大学者。程巍研究员的大会报告题目是:“英文系与‘麦考利的孩子们’”,他用辜鸿铭重新变成“中国人”开场,探讨了“中心”与“边缘”的概念,指出这一对概念是由西方生产,再被我们再生产的;我们一直谋求并习惯于立足中心,却忽略了对周边的关注。他指出,英印殖民当局公共教育委员会主席、英国历史学家麦考利1833年在《教育备忘录》中提出的“东方教育计划”,通过古典化和异国化,割裂了印度精英阶层对本土与当下的关切,是对印度实施文化殖民的一种具体策略。程巍研究员还分享了其对于学科建设的思考,提出学科建设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避免过度的行政介入。穆雷教授在题为“翻译学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的大会发言中,以亲历者的身份回顾了翻译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对翻译学学科的建设成果,接下来拟做的一些工作(如出版大型工具书)做了简要规划;对翻译学的学科建设任务等加以梳理;并提出下一步翻译学科建设面临的任务。穆教授的报告建立在详尽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切中要点,引领我们进一步思考关于该学科的建设。

25日上午的大会发言环节,6位学者阐述了其对于外语学科建设的洞见。王宁教授作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外语界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他在本次论坛的讲题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及外语学科的作用”。他从操作层面入手,强调外语学者应该多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学术显示度,增强国际影响力。王宁教授对外语学科建设国际化及其路径的分析,学理上透彻,策略上可行,为我们强化学科内涵建设、使之提质升级指出了可复制的模式。身为中文背景的学者,陈建华教授一直非常重视外语,他的大会发言“关于外国文学研究的一点思考”展示了其本人和团队多年来如何受益于外语学科,并在学科交融中不断成长。陈教授探讨了外国文学研究在研究方向、领域和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提出凸显交叉性和多元性是外语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宋炳辉教授的大会报告围绕“翻译文学研究的多学科意义”,考察了翻译文化理论和译介学理论及其对于中国翻译文学研究的作用;他以翻译史、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世界文学等关键词串联起对于翻译文学研究多学科意义的思考,认为翻译文学在外国语言文学调整之后的格局中,是学科内外联动、展开研究协同的交叉区域。罗永现教授是广西本地人,他任职于墨尔本大学多年,并任广西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多元身份在其学术研究中也得以彰显。他的大会发言“东南亚语言接触、融合与多样性”从自身的语言习得与研究经历出发,基于丰富的教学与科研经历,探讨了东南亚多语种的语言生态,并通过东南亚语言现状,带我们领略了东南亚独具特色的语言特色、民族分布和地方文化。

两位外国语学院院长、外语学科负责人以解剖麻雀式的个案研究方式,介绍了其所在外语学科建设的情况,分享了他们对于外语学科建设的理解。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开宝教授在题为“外语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与外语学科的外来发展”的大会报告中,直面新的历史时期外语学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学术、机制的有机融合,其中学术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机制是保障。他还对外语学科新设立的研究方向提出冷静的观察,提出学科建设要立足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旭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立足‘三性’,彰显特色,稳步推进 外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他指出广西民大外语学科立足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特色鲜明,历经长期的艰苦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东南亚语言文化的研究和相关学科的人才培养、对策性研究方面亮点突出。围绕学科建设核心目标,坚持特色,聚焦发展才是今后发展唯一的正途。

1124日下午,与会代表在各自的分会场,分别围绕学科建设研究、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翻译研究与学科建设、语言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而热烈的研讨。分会场的交流参与广泛,话题多元,代表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时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大家求同存异,达到了交流的目的。学科建设研究的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参与讨论者不少是所在单位的学科和行政负责人,大家立足于自身特色,从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高校的区别性特质,就学科建设的命题深入交换意见。大家围绕分会场设定议题,但不时展开,涉及专业设置、学位点申报、研究手段与路径等各种话题。

论坛的学术交流环节,无论是大会发言还是分会场的讨论,主持人都认真履职责,把控节奏,引导与会代表进行互动。4场大会发言的主持人,清华大学/广西大学罗选民教授、南京大学朱刚教授、湘潭大学胡强教授,武汉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罗国祥教授,分别对12位学者的主题报告做了精彩的点评,指出这些报告高屋建瓴,同时不失操作性和灵活性,具有战略和战术价值,有的报告兼有学术史意义,是学科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分会场主持人针对发言主体和话题的丰富多元,有效地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保障了学术交流的顺利进行。

闭幕式由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全国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梁远教授主持。协办单位代表、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社长郝建华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华南区负责人李峰致辞之后,广西民族大学张跃军教授致闭幕词。他指出本次高层论坛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研究领域之后举办,是必要的因应措施,与会嘉宾中包括多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指委委员,以及一批外国语学院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大家齐聚一堂共商良策,通过交流明确了学科建设思路,对于今后的学科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张教授简要点评了本次论坛的学术交流环节,充分肯定了大会发言和分会场谈论的成果,同时指出,代表们对于新设立的“国别与区域研究”方向缺乏深入思考,提交的论文摘要鲜有相关者,他呼吁同行迅速转换观念,与时俱进,更好地推进学科建设。他还对外语学科建设中的特色与普适性做了分析,指出应该兼顾二者,不可偏废,学科建设之路才能走得健康与长远。本次论坛就学科定位与规划、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与学术研究等主题展开的深入研讨,具有前瞻意义和指导作用,将在未来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逐渐显现出来。

 

张跃军

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774559939@qq.com

发布日期: 2018-12-06    浏览: 4171